开普勒-452

开普勒-452

类型:主序星(光谱型G2V),拥有行星系统 星座:天鹅座(Cygnus) 距离:约1,400光年
赤经: 19h 44m 00.89s
赤纬: +44° 16′ 39.2″
视星等: 约14.5(肉眼不可见)
大小: 角直径约0.05毫角秒(恒星半径约1.11倍太阳)
最佳观测时间: 北半球夏季(6月至8月)

天体简介

开普勒-452是天鹅座内的一颗类太阳恒星,因2015年NASA宣布其拥有首颗“地球2.0”候选行星开普勒-452b而闻名。该恒星光谱型为G2V,质量与光度均略超太阳(质量1.04倍太阳,光度1.2倍太阳),年龄约60亿年,比太阳年长15亿年,已进入主序阶段末期,正逐渐膨胀为亚巨星。其表面温度约5,757K,金属丰度与太阳相近,暗示行星系统可能经历类似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开普勒-452b是该系统唯一确认的行星,轨道周期385天,位于恒星宜居带内,接收辐射量比地球多10%。其半径约1.6倍地球,可能是超级地球或迷你海王星,但因距离遥远,大气成分与表面环境仍无法直接测定。该行星的发现首次将“类日恒星+长周期宜居带行星”的组合纳入人类视野,为研究行星长期演化(如温室效应失控风险)提供了参照。 开普勒-452系统对理解恒星晚年演化与行星命运至关重要。随着恒星光度缓慢增强(每亿年增加10%),其宜居带正外移,开普勒-452b可能已历数亿年逐渐升温的过程,类比地球未来命运。此外,该恒星可能存在未发现的冰巨星或小行星带,但受观测技术限制尚未确认。 尽管开普勒-452视星等仅14.5,需大型望远镜观测,但它象征了系外行星探索的里程碑。其发现依托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凌星法,通过4年数据累积才捕捉到行星凌星的微弱信号(亮度下降仅0.02%)。未来,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或可分析其大气光谱,检验潜在生物标记。这颗遥远恒星及其行星,既承载着人类对“第二个地球”的想象,也揭示了宇宙中复杂而多样的行星演化图景。

相关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