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简介
GJ 1214 b是系外行星大气研究的标志性目标,2009年通过地面望远镜凌星法发现,围绕M型红矮星GJ 1214运行。其轨道周期仅1.58天,距离恒星0.014天文单位,表面温度约230°C,属于“热超级地球”或“温带迷你海王星”。质量约6.5倍地球,密度1.9克/立方厘米,暗示其可能拥有厚重大气层包裹岩石核心或富水结构。
科学突破在于其大气性质的争议。哈勃望远镜光谱显示其透射光谱平坦,可能由高云层(如氯化锌或硫化钾)或富含水蒸气/氢气的弥散大气导致。2023年詹姆斯·韦伯望远镜(JWST)观测发现微弱水吸收信号,支持“蒸汽世界”假说,但云层模型仍难排除。若大气成分为水,其全球深海或覆盖高压超临界流体,无明确液态表面。
该行星挑战了类地行星分类标准。其介于岩石行星与气态行星之间的特性,暗示超级地球可能存在多种演化路径:或为“海洋行星”原型,或因恒星辐射剥离原始氢氦大气后残留挥发物。宿主恒星的低耀斑活动(相较于典型红矮星)为大气留存提供了可能条件。
作为首个被深度分析大气的超级地球,GJ 1214 b革新了系外行星表征方法。其谜样大气如同宇宙滤镜,遮蔽了人类对行星本质的窥探,却也推动光谱解析技术的极限。这颗朦胧的异星世界,既是系外行星多样性的缩影,也是追问“何谓类地”的哲学命题——在浩渺星海中,地球或许只是万千可能性中的平凡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