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索夫彗星

鲍里索夫彗星

类型:星际彗星(非太阳系起源) 星座: 猎户座(Orion,发现时位置) 距离:最接近太阳时约2天文单位(2023年距离约40天文单位并远离)
赤经: 08h 48m 25.9s(2019年8月发现时)
赤纬: +34° 18′ 16.3″(2019年8月发现时)
视星等: 约15.0(发现时)至18.0(近日点后)
大小: 彗核直径约0.4-1千米,角直径不可测
最佳观测时间: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近日点附近)

天体简介

鲍里索夫彗星是人类发现的第二颗星际天体(编号2I),2019年8月由克里米亚业余天文学家根纳季·鲍里索夫首次捕捉,其双曲线轨道(离心率3.36)确认为星际起源。与首例星际访客奥陌陌不同,它展现出典型彗星活动:长达16万千米的彗发与尘埃尾,挥发物释放率达每秒2千克,主要由一氧化碳、氰化物和水冰构成。 科学意义上,鲍里索夫彗星是首个被详细研究的星际彗星。其彗核直径约0.4-1千米,表面反照率极低(0.04),光谱特征与太阳系彗星相似,但一氧化碳丰度高出3倍,暗示其形成于极端低温环境(可能靠近母恒星系统的冰冻边疆)。这一发现支持了“星际彗星普遍存在”的假说,并提示银河系内不同恒星系统的挥发物比例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哈勃望远镜观测显示,其彗核结构在穿越太阳系时保持完整,未发生显著分裂,表明星际彗星可能比太阳系彗星更具结构稳定性。轨道回溯推测其源自克鲁格60双星系统方向,历时约百万年抵达太阳系,但具体母星仍难确定。 作为“星际彗星原型”,鲍里索夫彗星揭示了银河系天体交换的潜在规模。其化学成分与动力学特性为研究恒星系统间物质迁移提供了直接样本,尤其是一氧化碳的异常丰度挑战了传统彗星形成模型。 尽管已远离太阳系,其短暂造访仍革新了人类对星际天体的认知。这颗携带异星秘密的冰质信使,以优雅的彗尾在太阳系刻下转瞬即逝的印记,提醒着我们:宇宙的宏大叙事中,太阳系不过是无数星际旅行者的微小驿站。

相关天体